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場域優勢:阿里山戀戀之旅
台灣阿里山之美確實是奇幻詭譎又燦爛瑰麗的;許詩玉博士把中國朱自清、印度泰戈爾、以及德國歌德等等諸君的詩,都揉合在阿里山山光、雲影、水色、花鳥、與草木之美的意境中。敬請您盡情享受本文這局美的饗宴吧!
九月八日星期六這一天,涼風送爽,豔陽高照,的確是遊覽好時光。中午下班後,財務部同仁一行三十餘人搭乘遊覽車,由廠出發,節節奔向目的地——阿里山。我們急欲體會阿里山的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等五奇之美;當然,我們也甚想目睹聆聽阿里山鄒族族人熱情迷人的歌舞表演。
一路上,我們的歌聲和笑語不停地震盪,因而忘卻旅途的辛勞;於入夜時分,抵達諸羅——嘉義市。這個東有諸山羅列的小城,在霓紅燈閃耀下,顯得格外的繁華美麗。遊罷市區,大快朵頤之後,我們紛紛返回旅社休息。
翌晨八時,我們在北門車站搭火車前往阿里山。隔著楠梓仙溪,阿里山山脈與玉山遙遙相望。玉山高3,952公尺,是台灣五嶽最高者。阿里山山脈平均高度二千五百公尺,並無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峰;此山脈係由二十餘座高度超出二千公尺的諸峰所組成;因此,其天然景觀與山產至為豐富。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統治台灣;日本政府於1900年派小西成章、小笠原富二郎、小池三九郎、與石田常平等人開始調查阿里山森林資源;小笠原富二郎於1906年十一月發現阿里山神木群。
為運木材下山,阿里山森林鐵路在1906年開始逐段興建,並於1913年峻工。當時該鐵路總長約72.7公里,軌距為76.2公分;蒸汽火車頭須領著車箱經過47個隧道與72條橋樑,停靠17個車站,並費時約三小時半。阿里山森林鐵路、印度大吉領喜瑪拉雅鐵路、與智利安地斯山鐵路早已是聞名世界的三條登山鐵路。
紅色小巧的火車,正馳騁于嘉南大平原。當平原逐漸變小,起伏的山坡便多了起來。山色、綠意、陽光、和雲影不停地投入車裏,光怪陸離的景象使我們的心更加雀躍不已。
約半時許,車抵竹崎站。竹崎産筍,尤以方竹筍更具盛名。我們買了甘蔗邊啃邊賞窗外風光;加上「倒吃甘蔗,漸入佳境」,此時別有一番濃郁香甜的滋味在心頭。
車出竹崎,過溪流,便盤旋而上。竹崎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平地與山地兩線段的分界點。此時,火車頭仍然意氣風發地往前奔馳著;「山後轉山前,山前別有天,山前山未了,山後又山連」,此意境頗富趣味。
出竹崎約八分鐘,車嘎然而止。因前面652公尺長的隧道於某處坍方,乘客只好下車登上陡峭的山。出發時,個個精神飽滿,但爬至山腰時,就各具神態:有的如老牛拖車,欲進還退;有的像鴨子游水,左搖右擺;其形態可謂蒲柳之姿,各盡其緻。約二十五分鐘後,抵達山頂;有勇氣爬上山頂的人,才夠格睥睨山下的一切,對吧?!
等車無聊,於是我們分組走鐵軌比賽,一直至十時四十分才上車。自樟腦寮站到梨園寮站,火車循著迴旋登山鐵道繞「獨立山」盤旋;此段路程長約五公里,高約兩百公尺。火車盤旋轉次共計三週:先作兩週次順時針的擺臀表演,再作一次逆時針的扭腰呈獻。最後,她以「8」字型的翩然之姿駛離獨立山,一點也不以為苦,仍舊滿面笑容。在此時空,遊客可三度看到山下的樟腦寮站;人與站彼此可多情地顧盼再三,這就是山中緣。
阿里山山脈起伏不已,且地勢險峻,加上終年雨水豐沛,所以自然景觀紛然雜陳。區域內植物跨越熱、暖、溫、寒等四帶域別;因此,我們一路上可以有感地領會週遭景物的變化。「淡淡浮雲軟軟風,車在高峰萬山中,人生幾度遨遊樂,暫把閒愁一掃空。」此情此景已滌盡塵囂俗慮。
車到奮起湖站已是正午十二時十五分。此地高達海拔1,405公尺;因它既是山地物産集散中心,也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最大中繼站,故幾家商店生意特別興隆。此時小販送來熱騰騰的古早味便當,正好果腹;因飢腸轆轆,故食量與食效特佳。
車到了平遮那站;平遮那山標高2,022公尺。此地是阿里山森林暖帶林和溫帶林的分界點。低海拔暖帶林區主産樟木、楠木、與柳杉。高海拔溫帶林區主産紅檜、扁柏、鐵杉、和華山松等。阿里山森林是台灣三大林場(阿里山林場、太平山林場、八仙山林場)之一;林木參天,顯得蒼蒼鬱鬱;其樹幹圓渾,且大小相若;乍看之下,群木極具魅與力之美。當山風起時,枝葉葳甤,並造成萬頃林濤;此時此景,尤令人賞心、悅目、與舒懷。
車於離開平遮那之後,又行駛到第一分道、第二分道、與神木站時,皆因受限於當地地形而無法一股腦兒地繼續往前登山,所以須在「Z」型適當處改以車頭頂住車尾倒退方式向另一上山坡道推進;時而車頭往前拉著車尾,時而車頭頂住車尾向前推。直到海拔2,274公尺高的沼平車站為止,火車頭須進行拉推動作共計四次。這種Z型折返式上山鐵道(zigzag railway)早就造成名聞遐邇的「阿里山火車碰壁」之奇觀。
車續往前行。不多時,阿里山神木赫然在望;若干人把頭手伸出車外,真想熱情地摸她一下。樹旁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有《神木頌》;該文共280字,為浙江象山詩人何志浩先生於1953年十月三十一日所撰:「阿里山中有神木,三千餘年聲然矗……。排雲禦氣涵太虛,嘯風吟雨壯山嶽……朝霧衝開迎日光,暮霞飛去落星宿。風生枝動翔鳳鸞,雨淋葉響駭麋鹿。春花燦爛延清芬,秋月皎潔瀉深綠。天地正氣留此身,此身萬劫不屈服……。松柏有心耐歲寒,蓬蒿無骨委林麓……。高風烈烈鑠古今,立地頂天光國族。」車過此處不停,吾儕與神木失之交臂,實在可惜。
阿里山神木是逾三千年樹齡的紅檜木,也是名聞遐邇的台灣最老神木。其曾於1953與1956年遭二度雷擊,故其樹幹內部已漸炭化空洞,且其上半身枝椏亦漸枯槁。此老樹精神不死,只是軀體逐漸凋零;吾人不須悲天憫木,實因「江山迭有神木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所幸者︰阿里山尚有其他神木群,其樹齡大約在2,000歲至3,000歲之間。
森林火車終於到了海拔2,216公尺高的阿里山車站。出了阿里山車站,賓館的車立刻接載我們。到阿里山賓館已是下午一點半。因山上寒意頗濃,我們只好租大衣;其雖非華服,但倒可取暖袪寒。卸罷行囊,在導遊指引下,我們開始遊覽。
首先參觀沼平車站旁供人參觀的「阿里山古老蒸汽火車頭」。此類型車是美國西屋公司製造的直立式氣缸機車;其在1973年時即已屆滿六十一高齡。古老蒸汽火車頭在阿里山線共有二十一輛,其中七輛已退休,而十四輛在1973年時仍孜孜不倦地行駛。老火車頭每天吃煤喝水,吞雲吐霧,往來於6.26%的斜坡,真是辛苦且令人感動。如今多輛新型的柴油車頭業已傳承了這個神聖的使命。
姐妹潭是兩個潭相連一起的天然池;環潭設有全長約180公尺的步道,可供遊客遊覽全潭。據傳曾有姐妹二人在此殉情,且其愛情故事淒美悱惻感人,故名之為姐妹潭。因潭水終年碧綠,加上嵐光、山色、和小亭等的倒影,姐妹潭景色之佳,如入畫圖。有人將之喻爲茵夢湖,但這裏找不出萊因赫與伊莉莎白的蹤跡。輕吟著朱自清的詩句:「綠醉了湖水,柔透了波光」,我想再也沒有其他的詩詞能比這詩句對它作更完美的妙繪。
三代木矗立在福爾摩沙美麗寶島海拔2,195公尺「地勢最高的學府——香林國校」之旁。三代木為同根之木,先枯後榮,終於長成祖父子三代的樹木。它們像疊羅漢一樣:第一代匍伏在地上;第二代手足撐在其上,且腹部騰空,致使遊客可欠身而入;第三代站在第二代的背脊,加上展臂天空,故狀極欣榮。此佳景渾然天成,而觀者莫不歎造物者之神妙與天工。
博物館不大,但有甚多昆蟲、鳥獸、與花木的標本。此地區多樣化的森林相貌有利於多種動物的生存;鳥類有酒紅朱雀、粟背林雊、鱗胸鷦鷯、和帝雉等等;獸類有台灣獼猴、雲豹、赤腹松鼠、山豬、與山羌等等。雲豹惜已絕跡。
樹靈塔是日本人於開發阿里山森林時,在1935年九月完成興建,以祀慰伐木殉職人員與被伐衆木之靈。生於阿里山區與長於斯的陳月霞認為:樹靈塔是日本人為了紀念有功於阿里山開拓的殉職人員,以及為了感念那些被伐成材的林木而設立的靈塔;日本人定期在每年春秋二季,延請道士,備妥素果,為前述的眾靈頌經;台灣光復以後,林務局人員與木材業者仍續祭拜,但簡單的素果被繁瑣的牲禮所取代;這種求平安的「好兄弟超渡」儀式,與日據時期的感恩之祭迥然不同。
慈雲禪寺建於1919年;由遠處望之,其飛簷黃瓦呈現著金碧輝煌;它背著塔山,又隱現在綠林深處,故十分肅穆。當走近觀之,該寺旁有野菊、幽蘭、古松,及鐘樓;在夕陽照拂下,此名廬勝境宛若終南。寺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其法相莊嚴平和,令人尊敬。寺旁矗立著一株古色古香的「香林神木」;其亦老而彌堅,氣勢磅礡,令人肅然起敬。
玉光盆栽園是由玉光老夫婦經營;據說諸多盆景中以玉山古柏最為名貴。此時玉露橫秋,對阿里山盆景之栽植,大有裨益。據說阿里山有特別稀有珍貴且聞名國際的「台灣一葉蘭(Taiwan Pleione)」;日本人森丑之助於1909年探查阿里山檜木林的行程中首先發現它的天生麗質。它在開花時,花下僅長一片葉而已。另須附帶一提的是:阿里山豔麗的櫻花亦早已聞名中外;在每年二月至四月期間,千島櫻、山櫻花、吉野櫻、與八重櫻等都會依序陸續綻放,而把阿里山粧點成一片美麗繽紛嬌艷醉人的人間仙境,更讓遊客喜樂流連忘返。惜在此時序,遊客無緣置身於櫻花怒放的花海世界中。
阿里山賓館,建於1920年,座落在梅花嶺之左側;其建築瑰麗,且壁上嵌有阿里山賓館五個金黃大字;其庭院不僅花木扶疏,且有水池、噴泉、與坐椅等等。因此,阿里山賓館之整體景色頗為清新雅緻。在此極目可望朝暾晚霞、雲海遊蹤、以及崇山峻嶺;唯倚身此處,頗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阿里山雲海,季季因氣成形,且變化無窮:有時似絨帽,覆於山顛;有時似紳帶,縛於腰際;有時山風相侵,便成美人髮;有時晚霞相伴,又似少女粧;有時像洪水猛獸,狀極恐怖;有時又像水上魚鱗……。旅客觀賞雲海最佳的時節是在秋天;觀賞雲海的最佳地點位在祝山觀日樓、沼平公園、阿里山火車站、阿里山賓館、神木站前的二萬坪、以及慈雲禪寺。自1953年以來,阿里山雲海已變成台灣八景(阿里山雲海、玉山積雪、大屯山春色、魯穀幽峽、清水斷崖、雙潭秋月、安平夕照、澎湖漁火)之一,可謂奇幻詭譎又燦爛瑰麗,令人目不暇給。
阿里山晚霞之所以豔麗非凡,其主要原因是︰當該地區與平地相比時,空氣較為稀薄,藍天比較清澄澈,雲彩變化比較多樣,加上太陽輻射力與紫外線較為強烈等等諸多因素所致。
晚餐之後,我們去觀賞阿里山的鄒族人的歌舞;其歌舞所強調與歌頌的是愛情、婚禮、種族繁衍、與奮鬥精神。在「那魯瓦多伊魯亞那路瓦多伊魯……」原始韻味的旋律中,他們載歌載舞。歌聲清脆婉轉嘹亮,使得吾人五臟六腑,像熨斗走過,無一處不服貼;並使得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孔不暢快。歌舞或緩或急,或悲或壯;緩則如蜻蜓點水,急則如飛鞭策馬,悲則如棄婦孤泣,而壯則如胡馬長征;最後,歌舞在繚繞與律動之際,悠然而止;此時此地,吾儕便知古人所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妙了。
我們心滿意足地踏著月色歸來。在夜色中,星月交輝,群山環抱,且山風習習;這情景很容易使人想起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詩:「山峰如群兒之喧嚷,舉起他們的雙臂,想去捉天上的星星。」德國詩人歌德的詩篇也這樣說:「一切的峰頂無聲……稍待呵!你也要安靜。」步回寢室,身心在靜謐夜的溫馨下整個浸透舒潤,而使我們沈酣入夢……。
清晨四時,我們被叫醒觀日出。車在蜿蜒的山路迤儷而行。窗外漆黑;吾人莫辨東西南北。不多時,車已達祝山觀日樓;此地是欣賞日出的最佳地點。晨風拂著衣衫,東方略呈魚肚白,而吾人在微光中可稍辨景物。漸漸地山間有白雲在浮動;玉山山頂舒卷的雲朵慢慢鍍上金邊,而紫色雲霞逐漸轉呈緋色。東方山的邊緣有一點耀眼的強光,漸從山頂露出端倪;強光逐漸加強再加強,霎時頓成一團火球躍出;於是,玉山山頂金光萬道,且雲蒸霞蔚;就是那萬道金光,令人格外激賞雀躍、拍手尖叫。此即爲著名的阿里山觀日之日出奇觀。
阿里山的清晨是美妙的。我們踏著朝暾,在晨光裏唱歌,在林蔭小徑上飽吸濃郁的芬多精,了無牽掛,真是諸法皆空、自由自在;或仰看山林,或俯視深谷,或探臂伸腰,或引喉呼嘯……,確是氣吞萬裏、聲震山河、無比暢快。
看!簇簇不知名的山花正對著我們含顰淺笑;聽!熱情的鳥群也在晨曦中唱著迎賓協奏曲。此刻,我們的心胸如藍天、思緒像白雲,大自然融化了我們,就連涓涓小溪也裝滿了我們的快樂;在此時此地,大夥兒幾乎已渾然忘我,而不知今日是何日了。
回到賓館已是晨七時;用完早餐,理畢行囊,我們依依不捨地踏上歸程。這戀戀的阿里山之旅,已由短暫而進入永恆,因爲這是一片充滿新奇的境界、這是一塊超然的樂土、這裏隱藏著我們需要的寧靜、而且這裏更蘊育著我們所渴求尋找的美。
上午八時十分,火車開始下山。我對著同伴說:「相看兩不厭,只有阿里山!」在車裏,我們吟哦著慈雲禪寺內的一首詩:「隔窗日日對青山,山色青青不改顔,我問青山何日老?青山問我幾時閒?」一遍又一遍吟哦著詩,詩意盎然,最後我們相視會心而笑。
不到阿里山,不知臺灣拓墾文化的艱鉅;不到阿里山,不知臺灣自然景觀的美麗。啊!這繾綣難忘的阿里山山戀之旅,長存在我們的心,更永縈於我們的夢……。在山中或在夢中,喜共遊的人總會喜相逢,對吧?!
(全文完)
作者分享在「價值中國網」更多好文章:
只要在下列名稱上點擊即可
http://www.chinavalue.net/296148/Blog.aspx
http://www.chinavalue.net/296148/Column.aspx
讀者或媒體轉載或引用文章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及作者名稱,
並且以電子郵件事先知會本文作者,以免涉嫌抄襲或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