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個人或組織若於耗用資源之後,對所涉及的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why)、與如何(how)等之一或二者、或二者以上,既未能夠創造出有意義、富價值、夠貢獻、以及令人我滿意的產品或服務,也未創造出「負面意義、負面價值、負面貢獻、以及有害的產品或服務或其他結果時,其便可被稱述為「平庸」。
「平庸」就是無成無敗、乏善可陳、或無惡可批。庸者無所謂得或失。接受或慣於平庸的人就是一個現實的妥協者;平庸的人不適於擔任領導者。Emerson公司前榮譽董事長與該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奈特(Charles F. Knight)說(註1):「無論在學校、在工作上、或在生活中,任何一個接受平庸的人,就是一個妥協者;當領導者妥協了,則整個組織便妥協了。」
庸者若要自我救贖以跳出無成無敗的窠臼,其方法諸多,例如:
庸者要有自知之明。佚名者說(註2):「千萬不要接受平庸。」
庸者要加強自我期許。佚名者說(註3):「自尊是一個個人的承諾,而它也是跳脫平庸而成為卓越的一種態度。」
庸者要加強自我挑戰。詹姆士‧哈特(James Hart)說(註4):「你不要開始爬一個山只到達半山腰即可。為何滿足於平庸?」
庸者不要劃地自限。法國創作家暨小說吉侯度(Jean Giraudoux)說(註5):「唯有平庸的人總是自認為他們自己已經盡最善之努力。」
庸者不要自以為是。美國物理學家以及相對論發現者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說(註6):「諸多偉大的人物總是遭受到諸多平庸者的強烈反對。」
由上解釋可知:庸者若能幡然醒悟且不斷往上提升和進步,就會榮登成功;其若執迷不悟而繼續往下沉淪,就得面臨失敗。
當一個人戴上墨鏡時,其觸目所及的世界那有不灰蒼蒼的?當一個人或一群人終日懷著失敗、氣餒、或沮喪的情緒時,其今後的世界必然是無指望的與失敗的。
以上摘錄自許詩玉博士《功成名就利厚優勢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