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失敗

凡是個人或組織若於耗用資源之後,對所涉及的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why)、與如何(how)等之一或二者、或二者以上,非但未能夠創造出有意義、富價值、夠貢獻、以及令人我滿意的產品或服務,反而創造出「負面意義、負面價值、負面貢獻、以及有害的產品或服務或其他結果時,其便可被宣告「失敗」。

古今中外,令人扼腕的失敗的實例及其原因多至罄竹難書;究其主要原因:失敗者沒有創造並保持競爭優勢實質與形式(the substance and form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SAFOCA)。

個人或組織「沒有競爭優勢實質與形式」係導因於沒有或缺乏:(一)培育管理哲學,(二)利用內部資源,(三)適應外部環境,(四)制定正確戰略,(五)彙整綜合計畫,(六)公佈預定績效,(七)執行計畫活動,(八)創造競爭優勢,(九)獲得實際績效,(十)達成預定目標,(十一)衡量績效差異,(十二)採取褒糾行動,以及(十三)重塑美麗願景。

古今中外,每一個個人或組織失敗的實例皆至少可以被歸類在上列十三個範圍之一,而其釋例如下所示。

例一、 美軍1988年沙漠風暴總指揮史瓦茲柯夫(Norman Schwarzkopf)說(註7):「領導者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是來自於性格方面的失敗。」性格方面的失敗係肇因於未培育管理哲學。

例二、美國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說(註8) :「我告訴你為何執行長淘汰率這麼高,因為很多失敗的例子,是坐上其位,卻不思考贏的策略。」策略一但偏誤,則往後的全盤戰術大有可能節節敗退,甚至萬劫不復。

例三、曾獲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傑出教學獎、著名的管理專家、及暢銷書作家柯林斯(Jim Collins)在其2001年著有《Good to Great –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一書;他在書中說(註9):「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心目中單純而清楚的世界,到了對照公司眼中卻變得複雜而迷霧重重。為什麼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對照公司從來不問正確的問題,也就是關於三個圓圈的問題。第二,他們設定目標和策略時,多半出於好大喜功的逞強心態,而不是深刻的理解。」個人或組織若遇事不能夠釐正目標與謀略定,並務實戰術時,則其終必敗北並落荒而逃。

例四、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約翰.查爾斯(John Charles) 說(註10):「失敗者可分為兩類:只會想卻從未實行的人;光做而不思考的人。」換言之,只會彙整綜合計畫但不會執行計畫活動的人,或者只會執行計畫活動但不會彙整綜合計畫的人,終將嚐到失敗的苦果。

由以上諸釋例可知:失敗者於嚐到失敗的苦果時,不要沉淪在自己沒成功的哀傷中;失敗者若沉溺在不幸之中越久時,則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也就越深。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博士在其所著《你是什麼態度?》一書說(註11):「如果你一直讓思緒持續地沉淪在失敗的情節中,那麼你就真的是個失敗者了。」

個人或組織若不慎失敗之後從此不敢再接再厲地奮戰不懈時,便是真正徹底地失敗。失敗者若想反敗為贏時,則須「以人為鏡」來振衰起蔽,或者需借助他山之藥石來醫治痼疾。

個人或組織的光榮不在於沒有嚐過失敗的苦果;失敗者若於失敗之後能夠找出失誤的原因、理妥思緒、調整步伐、並且屢仆屢起時,則有朝一日仍有機會東山再起而獲得敗部復活的最後成功。

失敗使人的一切迅速變質,如同考試之後被公佈的結果。對倒地不起的人而言,一切為時已晚;然而,對屢仆屢起的人而言,一切仍然成功可期。

失敗者更應屢仆屢起,以展現百折不撓的英勇之姿。魯賓斯(Tom Rubins)說(註12):「往前走,失敗沒有關係。但要敗得有智能,敗得優雅,敗得有格調……。」下例不屈不撓的英勇事例值得再三頌揚:

例一、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魏餔(E. Webb)說(註13):「在30年不斷的努力中,他幾乎沒有得到過一次勝利!在他最後那一次慘敗後的第二年,老天給了他最大的撫慰來補償他幾十年來遭受的痛楚、絕望、與失敗。他就是美國歷史上最受人喜愛的總統──林肯。」

例二、依據一項報導稱(註14):「愛迪生(Thomas Al Edison)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試驗計畫:(一)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改進燈泡內抽成高真空的設備,以及(三)研究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1879年,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可連續使用45個小時)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新澤西州門洛帕克街(Menlo Park street)燈火通明。其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被燒焦,再予以加工,便得到炭化竹絲;炭化竹絲被裝到燈泡裏,再提高燈泡內的真空度之後,該電燈竟然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該電燈的發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例三、曾獲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傑出教學獎、著名的管理專家、及暢銷書作家柯林斯(Jim Collins)在其2001年著作中敘明(註15):「史托克戴爾(Jim Stockdale)是美國海軍上將,越戰期間……長達八年的囚禁期間,史托克戴爾遭受了二十多次酷刑的折磨,他說:『我沒有喪失信心,我不但不懷疑自己終於能脫困,而且也相信我一定能活下來,這段經歷變成扭轉我人生的關鍵,現在回頭來看,我不願和任何人交換這段經驗。』……史托克戴爾轉過頭來對我說:『我從這個經驗中學到了很重要的教訓:一定要相信自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千萬不可以喪失信心,但同時,也必須很有紀律,不管眼前的現實是多麼殘酷,都必須勇敢面對,千萬不要把對未來的信心和面對現實的紀律混為一談。』」

由以上諸釋例可知:的確,自古成功在嘗試;早期或短期的失敗不算是失敗,而最後的成功就是永遠的成功。成功是由諸多的失敗所提煉或淬礪的。英國薄朗寧(Browing)也說(註16):「瞬間的成功足以償付多年的失敗。」

通常,很少有個人或組織自賤而甘於失敗,所以失敗絕對不是一個選項,但成功是一個必須的選項。正如歷史學家希祖(J. R. Sizoo)博士說(註17):「世界的進步就是由那些諸多不願向失敗低頭的人物所寫下的歷史。」於是,他們成功了,而世人也有福了!

以上摘錄自許詩玉博士《功成名就利厚優勢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