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能;我能論證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且沒話可說。
舒化魯君於2011年6月14日在「價值中國網China Value Net」發表<最終目標,一刻也不能忘記> 一文(注1)。讀後,我認為(注2):「”最終目標,一刻也不能忘記”的說法固然對,但是更別忘記說”美麗願景,一秒也不能忘記”。畢竟,美麗願景之實現與偉大目標之達成有相輔相成之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孫子兵法》就隱密未宣「美麗願景之實現與偉大目標之達成」有著相輔相成之密不可分的關係;可惜,古今中外研究兵法者雖多如過江之鯽,但能深察孫子此意者寥若晨星。
孫子在<謀攻篇>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很多人不求甚解,更不知兩者有何關係,只好學鸚鵡的樣子說說,以表示其也識《孫子兵法》。
很多人讀了一輩子的《孫子兵法》,堅稱「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謀略,真是誤人誤己。這類人終日捧讀《孫子兵法》,久讀又無效,甚至產生負作用;與其浪費人類一切資源讀書生負效用,倒不如自始不讀之!
我諄諄勸告這些人千萬不能因為孫子曾在<謀攻篇>說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兩句話,就鐵口直斷地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謀略。那我反問「百戰百勝」在這兩句話中是否也是謀略?
任何人于讀任何書時,雖有時難以把該書讀「通」,但至少不能把該書讀「死」了;若其是這樣「死讀書」,則其不落至「讀書死」的境地也難啊!
姑不論其如何讀書,至少別把其誤解《孫子兵法》的意思蠱惑他人;否則,那就罪過了。為免有人對此兩句話以訛傳訛續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謀略,我在此一次說清楚講明白,如下一一所示(注3)。
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由此觀之,《孫子兵法》所言者不僅五事而已,而是七事:道、天、地、將、法、計、以及情。
軍事爭戰者務必努力求此七大事項的「先知」與「先行」,然後知行合一地「求善」。《孫子兵法》的「兵法之道」就是始于「先知道」,充滿「先行道」,而終於「求善道」。
《孫子兵法》的「兵法之道」的「道」就是要闡揚道的諸多理念與作法;「道」包含了「道、天、地、將、法、計、以及情」等七大事項的「知道」、「行道」、與「善道」。依循此理,《孫子兵法》的「兵法之道」的「道」就是指軍事爭戰者務必熟諳的「百知之道」、「百行之道」、與「百善之道」。
在《孫子兵法》的範疇內,「百善之道」首推「全」為先;「全」就是「保全而不予絲毫地傷害」。孫子說:「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百善之道」次言「利」;舉凡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與如何等等這些元素,皆須如孫子所說「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百善之道」最後才談「勝」;兵貴在「勝」,正如孫子所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古往今來,不戰可全,但戰則破。破即不全。
先論不戰可全。不戰是「善」,「全」也是「善」;「善」就是「好」。當不戰之時,求全、求利、與求勝等三者皆能一一囊括時,則此種狀態就是《孫子兵法》所謂的「全勝」;「全勝」也是「善」。「不戰」是好事;「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後,馬上「全而有利又能勝」,這是好事中之好事。因此,不戰可「全」、不戰可「全勝」、或「不戰而屈人之兵」,都是「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意指好事之中最好的事。
次論戰則破。「破」指破了「全」。「破全」是不好的事,但是因此作為所取得的「戰勝」以及「戰利」等等好處,都是好的事。百戰是「破全」;「破全」是不好的事;百戰是是不好的事,但百勝是好的事。因此,「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非善之善者」意指非「好事之中最好的事」。「非善之善者」系對應於「善之善者也」的說法。
在古今中外的戰場上,軍事爭戰者的最高「願望或願景」,莫不是在其未發動戰爭之前就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先實現「全、利、與勝」。
同樣;在當今職場上,很多上班族最高「願望或願景」,莫不希望「不工而賺人之錢」或者希望「錢多事少離家近,數鈔搞到手抽筋;夜夜睡到自然醒,日日聊天噂諄諄。」
「不工而賺人之錢」與「不戰而屈人之兵」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因為其皆為「願望或願景」,所以任何人士可以以許詩玉博士競爭優勢管理模型(注4) 中的十二個模組[即:(一)培育管理哲學,(二)利用內部資源,(三)適應外部環境,(四)制定正確戰略,(五)匯整綜合計畫,(六)公佈預定績效,(七)執行計畫活動,(八)創造競爭優勢,(九)獲得實際績效,(十)達成預定目標,(十一)衡量績效差異,與(十二)採取褒糾行動],來實現或重塑美麗願景(即第十三個模組)。
如果某些人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謀略,那麼這個謀略[即上述競爭優勢管理模型中的第四個模組:制定正確戰略]所要達成預定目標是什麼?所要實現的美麗願景是什麼?
為了便於這些人沙盤演練,我在此提供許詩玉博士競爭優勢管理模型,如下右圖(可用滑鼠點擊放大照片)所示。
請那些讀了一輩子《孫子兵法》又堅稱「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謀略的人士,精准地回答我的質疑: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謀略,則其所要達成的預定目標是什麼?又其所要實現的美麗願景是什麼?
請讀者諸君猜猜看:那些人若不這樣亂七八糟地回答:「”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謀略,其所要達成的預定目標是”百戰百勝”, 又其所要實現的美麗願景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那麼那些人會怎樣回答才不會進入「死胡同」?
事實上,「不戰而屈人之兵」,自古以來就非常難以實現;雖難以實現,但軍事爭戰者皆心嚮往之。孫子在謀攻篇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後,馬上「全而有利又能勝」,這是好事中之好事。由此觀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兵法》的美麗「願景」,而非謀略。
若軍事爭戰者不能夠先「求全、求利、與求勝」時,則其須求其次,那就是:其須迅速「破敵、求勝、與求利,並使敵我之損害降至最低」。雖然軍事爭戰者不難達成其戰勝的「目標」,是件好事,但是每次的戰爭總會留下多多少少毀物傷人的不好之事;所以,孫子在謀攻篇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由此觀之,「百戰百勝」是《孫子兵法》的偉大「目標」,而非謀略。
由以上足可證明「孫子一秒不忘願景,一刻不忘目標。」事實上,一秒與一刻之差,或者一刻與一時之差,或者一時與一日之差等等,皆不是《孫子兵法》的關鍵點。
《孫子兵法》的主要關鍵點在於:軍事爭戰者不能夠先「求全、求利、與求勝」時,則其須求其次,那就是:其須迅速「破敵、求勝、與求利,並使敵我之損害降至最低」。兵聖孫子之所以偉大的所在在於此;我自認最懂兵聖孫子的心思,所以我已在拙作《孫子兵法入主十三名模》序文慶祝《孫子兵法》思想別墅之落成(注5)。
《孫子兵法》是軍事管理的知識。《孫子兵法》以竹簡的方式流傳下來,而沒有消失在這個宇宙;這就是知識管理的一種。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孫子兵法》就隱密未宣「美麗願景之實現與偉大目標之達成」有著相輔相成之密不可分的關係。孫子隱密未宣的這個部份是《孫子兵法》的隱義知識或非明示知識;其經我論證解說之後,便成被揭露的知識,便可以萬古流芳地繼續傳承下去。
總之,「美麗願景之實現與偉大目標之達成」之關係就是如此的幽深與密切,但《孫子兵法》對此未曾宣告,而由許詩玉博士明文實證之,以裨益于《孫子兵法》之忠實讀者而已。
注1: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11/6/14/195681.html
注2:http://www.chinavalue.net/Blog/787248.aspx
注3:許詩玉博士著《孫子兵法:DBA論證》
注4:許詩玉博士著《孫子兵法入主十三名模》
注5:許詩玉博士著《孫子兵法入主十三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