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文治武功是贏勝關鍵

頃讀《青年商界領袖論壇‧上半年經濟資料發佈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9.6%》一文(詳見http://www.chinavalue.net/Group/Topic/56807/);中國有此佳績,殊值恭賀!又因余感其斐然有成,乃衍生作此一文,以誌下列之所懷。

世界上,任何組織之經濟發展固然重要,其他多方面(例如政治、社會、法律、科技、與環境保護等等的哲學、戰略、與戰術)的發展更為重要;如此為之,多方齊頭並進,方能為其組織成員奠定永世美好生活與工作之基礎與機制。

餘研究得悉:自英國工業革命發生之後,曾經世界經濟風潮特好,逕往歐美國家方向吹;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美工會日益發達,致迫使其資本家出走到亞洲;加上,美國馬歇爾經濟援助計畫亟欲幫助日本從戰敗中復甦;因此,韓國、台灣、香港、與新加坡之人民與政府機構,乃乘此經濟大浪潮之趨勢,緊緊抓住機會,奮發進取,終於繼日本之後意氣風發地躍上國際的經濟舞臺;這些就是在20世紀崛起有成的亞洲四小龍。

舉例釋之,台灣走過40年(1960 ~ 2000)的經濟榮景之後,人民學到諸多的製造技術與管理學能,當然也累積諸多的金錢。截至2011年6月30日止,臺灣外匯存底4,000.33億美元,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及俄羅斯。以此巨額之外匯存底除以2,300萬人,則台灣每人平均外匯存底之高,確實讓世人驚豔羨慕。

將本求利,自古而然。於諸多歐美資本家離開台灣之後,台灣甚多資本家亦已紛紛出走到世界上各個低成本的地方。台灣在這段經濟浪潮退抑之後,回顧這段發展的歷史時,才猛然知道其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或者根本沒做了什麼。

當然,若干外資企業也已在台灣留下令人驚厭的環境污染;畢竟,他們已遠離台灣而另至他處,但這無可彌補的錯誤令台灣人民痛心疾首!無論如何,再多的金錢也永遠補不了這個污染的缺口;如今,沒有歲月可以回頭,悔之既晚又無益矣,但可為殷鑑。

現在世界上很多資本家,紛紛自母國出走到中國;此時中國經濟風潮特好。中國經濟的發展固然重要,其他多方面的發展仍然須齊頭努力精進,俾能永續創造並保持多元的、強勁的、與持續的競爭優勢。

若照其現狀、力圖改善、並增強其多方競爭優勢,餘估計中國人民至少可以幸福快樂地享受100年的經濟榮景;毋庸置疑,21世紀的確是中國人的世紀!但是,中國人民仍須多方精進,尤須格外要求外資與本土企業對自然環境的珍愛與保護。

其實,在1950年代末期的時候,台灣人民就開始無間斷地聽到或看見這句話: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當時餘年紀尚小,人云亦云,並不求甚解。時至今日,盱衡整個人類的經濟歷史進程,對當初在台灣能率先說出或寫出這句話的先知,余的確佩服不已。

21世紀的確是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紀!中華民族兒女,尤其是專業經理人,必須靠全方位的「哲學」、「戰略」、與「戰術」等等文治武功,方能竟其偉大的事功。惟專業經理人須時常自我省思: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或者根本沒做了什麼,始克有成。

既然提到「哲學」,須知何謂「哲學」?哲學就是信念、理念、思想、思維、觀念、觀點、意圖、以及意識等等形而上的(metaphysical)、自然的(natural)、道德的(moral)、與有用的價值觀、知識、與智慧等等。簡言之,「哲學」就是「道理」與「道德」的總稱。所有學門的最高境界表現就是哲學。

現在給「哲學」舉二例作為解釋:例一、宋儒張載(橫渠先生,陜西郿縣人)在其著作《橫渠易說•上經》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例二、孫中山先生(Dr. Sun, Yat-Sen)說:『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拔之根基。』

上引之斯言此語足為中華民族兒女永世恪遵,並奉行不逾!然而,「哲學」不可只不過是「哲學」而已。任何個人或組織之管理宜從「哲學點」逐步發展成「單元線」、到「執行面」、並且變為「組織體」,從而達績奪標與實現願景,終能奠定上述所稱「永世美好生活與工作之基礎與機制」。此固需從長計議,顯非一蹴可及。

餘認為:任何組織之管理與管理制度皆是由「點、線、面」開始到「體」;其皆是有體有用的。為此,餘首先倡導全面管理觀(Total Management View; TMV)的競爭優勢管理(Competitive Advantage Management; CAM)與「競爭優勢管理模型(CAM Model)」;這些的確構成一座博大精深廣袤雄偉的「管理冰山」。餘為讀書人,且長於企業管理之理論與實務,故不胡謅狂語。

「全面管理觀」既不同於競爭定位觀(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View; CPV),亦不同於資源基礎觀(The Resource-Based View; RBV)。全面管理觀包括競爭定位觀、資源基礎觀、與滿意基礎觀(The Satisfaction-Based View; SBV)等三者。

「競爭優勢管理模型」共有十三個名模(著名模組):(一)培育管理哲學,(二)利用內部資源,(三)適應外部環境,(四)制定正確戰略,(五)彙整綜合計畫,(六)公佈預定績效,(七)執行計畫活動,(八)創造競爭優勢,(九)獲得實際績效,(十)達成預定目標,(十一)衡量績效差異,(十二)採取褒糾行動,以及(十三)重塑美麗願景。

在此十三名模之中,以「(八)創造競爭優勢」為一切現代管理「精髓」之所在,所以餘對己所主張之經營管理悉以「競爭優勢管理」統稱之,以資與傳統管理作明顯之區隔。

21世紀之世界專業經理人宜儘早熟諳此”成功門”:「競爭優勢管理」,俾使自己獨特並卓然有成。兩千五百多年前,《孫子兵法》就是熟諳此”成功門”這樣成功的;信哉斯言,餘能獨家證明。

(本文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