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個人或組織若於耗用資源之後,對所涉及的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why)、與如何(how)等之一或二者、或二者以上,能夠創造出有意義、富價值、夠貢獻、以及能令他人與自己滿意的產品或服務或其他結果時,其便可被宣稱為「成功」。
古今中外,令人歌頌的成功的實例及其原因多至不勝枚舉;究其主因:成功者能夠創造並保持競爭優勢實質與形式,而此係導因於:(一)培育管理哲學,(二)利用內部資源,(三)適應外部環境,(四)制定正確戰略,(五)彙整綜合計畫,(六)公佈預定績效,(七)執行計畫活動,(八)創造競爭優勢,(九)獲得實際績效,(十)達成預定目標,(十一)衡量績效差異,(十二)採取褒糾行動,以及(十三)重塑美麗願景等關鍵成功要素(key success factors; KSF)。
古今中外,每一個個人或組織成功的實例皆可被分類在上列十三個範圍之中,而其釋可予分別列示如下:
例一、美國商人暨Butler兄弟百貨公司創辦人巴特勒(Edward B. Butler)說(註18):「某一人的熱心只有三十分鐘,而另一人只有是三十天;然而,擁有三十年熱心的人使其人生獲得成功。」
例二、美國三軍聯席會議主席包威爾(Colin Powell)說(註19):「成功是妥善完備、努力工作、自失敗中學習、忠誠、以及堅持的結果。」
例三、美國作家愛得蒙茲(Bernard Edmonds)說(註20):「夢想任何你想要夢想的事;那就是人類心智的美麗。進行任何你想要實行的事;那就是人類意志的力量。信任自己以測驗自己的諸多極限;那就是得以成功的勇氣。」
例四、查爾斯.施華(Charles Schwab)說(註21):「所有成功的雇主們都是昂首闊步的人士;他們做不平凡的事、深思熟慮、以及藉著獲得超出預期的績效而吸引他人注意的人。」
例五、籃球教練布瑞南(Stephen A. Brennan)說(註22):「唯有透過計畫,我們才能達成許多目標;我們必須熱烈地相信計畫,而且我們必須強而有力地執行計畫。若捨此之道,則別無他途可獲致成功。」
例六、美國教育家暨歷史家亞當斯(Charles Kendall Adams)說(註23):「沒有人只是做好其本身被要求的事情之後,就能獲得出類拔萃的成功;超出以及高於被要求的事情之總數量與卓越程度等兩者,決定了最終榮譽的偉大程度。」
例七、意大利裔美國賽車高手安德烈提(Mario Andretti)說(註24):「『願望』乃是開啟激勵的鑰匙,但是『鍥而不捨的追求卓越目標的決心與承諾』才能使你達成你所追尋的成功。」
例八、美國作家暨思想家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說(註25):「經常地多笑;獲得智者們的尊重和兒童們的鍾愛;得到誠實評論家們的欣賞,並忍受虛情假意朋友們的背叛;欣賞美麗;發現其他人們最善良的部分;藉由一個健康的兒童、一個花園的園地、或一個重整的社會環境,留給這個世界一點點更美好的事物;知道因為你已然存活過而能讓另一個生命已經更能輕鬆地呼吸。這就是已然的成功。」
由以上諸釋例可知:成功不是單一型態的,卻是各式各樣的;無論如何,我們大家都希望成功。美國著名作家包斯威爾(Nelson Boswell)說(註26):「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預期我們一定會成功。」
事實上,光是「預期我們一定會成功」仍是大大不夠的;我們腦海之中應該先有自我實現的「卓越意識」。卓越意識強化意志,而意志實現成功的目標。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博士在其著書說(註27):「成功和勝出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卓越意識。卓越意識是所有啟示、想像、直覺、洞察、構想以及預感的源頭,它像是你的電力公司,只要有適當的規劃引導,便能為你帶來一切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智鳥先發制蟲;同樣,強人先發制人,而愚笨者受制於優秀的人。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博士在其著書說(註28):「根據人腦專家湯尼‧布冉的研究,人的大腦有一○○○億個細胞,每個細胞都和多達二萬個其他細胞相互連結,連結方式有一○○○億的兩萬次方。每種相互連結或交互連結,都能產生一種新想法或見解。這表示你能創造的思想、看法,比已知宇宙全部的原子數量還多。大腦有龐大的儲存容量,在人類醫療史上,曾經有人因意外事件喪失了九○%的大腦功能,結果剩下的一○%仍能運作得非常優秀,也就是說,如果能充分地運用一○%,那麼在芸芸眾生中,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在現實中,由於惰性使然,真正擁有勝出態度和卓越意識的人卻寥若晨星。因此,有效啟動勝出態度,培養勝出意識,將是成功理想者的必修選題。」
既然吾人都渴望勝出和成功,那麼吾人那種想要成功的意識、意志的力量、與行動的作息,必須隨吾人在清晨便著裝早起,並且同吾人在深夜即共枕而眠。
吾人起來了,所以太陽先生也跟著起來了!吾人絕對不宜說:「太陽先生起來了,所以我們也跟著起來了!」那有多麼被動啊!
吾人既然都渴望成功,那麼必須每次都積極率先主動出擊;如此這般為之,吾人才有可能獲得功、名、利、祿、盈、勝、與幸福等等,而這就是「卓越意識」所形成的善果。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博士在其著書說(註29):「人們早已知道卓越意識的存在,愛默生稱之為『超自然靈魂』,作家安德森稱為『宇宙潛意識心智』。心理學家榮格說它是『超心智』,認為人類長久以來的智慧都包含其中,懂得開發它的人都可以觸及它。成功學專家希爾形容這種意識為『無限的智慧』。美國每個富人之所以能致富,都是因為學會長期開發這種不肯甘於平凡的卓越意識。」
吾人都應日日滿懷希望、迎接朝陽、努力工作、有效學習、並且有所收穫,那麼就不會在悔恨中送走夕陽。吾人唯有這樣朝勤夕惕地努力為之,且當時間慢慢地過去,「失敗失意痛苦」會很快地消失,而「成功得意快活」會很快地來臨。
吾人若不能提起苦工的精神,就不能享受偉人的快樂;換句話說,吾人若不能忍受深一層的痛苦,就不能體會高一層的快活。曾獲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傑出教學獎、著名的管理專家、及暢銷書作家柯林斯(Jim Collins)在其2001年著有《Good to Great –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一書;他在書中說(註30):「從優秀到卓越公司的領導人都有一股發自內心的創造性驅動力,因為渴望追求卓越而追求卓越:至於表現平平的公司,領導人背後的驅動力通常只是害怕落後。」害怕終於使平庸者失去一切,而保有悲傷與痛苦!
成功的意識與成功的定義都必須先由自己決定,而其後成功的獎賞厚或薄亦決定於自己產出(output)與投入(input)的比率的大或小。美國《Hearst Magazines》董事長布雷克(Cathleen Black)說(註31):「為你自己定義甚麼是成功,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真的想得到這個銅質戒指的獎賞,那麼你須記得諸多犧牲將接踵而來。」
個人或組織必須付出諸多犧牲或辛苦代價去創造「成功的果實」。正如路易斯.伯斯特說(註32):「意志開啓通往成功之門,那是件宏偉且令人喜悅的事。經由工作我們通過一扇扇的門,直到最後,終能摘取成功的果實。」
「摘取成功的果實」是指個人或組織於體驗人類社會的酸甜苦辣澀五味雜陳之後,辛勤工作而得到許多物質上與精神上的所得,尤其是得到那些難以形容的滿足與幸福;滿足與幸福使其不停地奮發、圖強、向上、再向上、而攀上志業的頂峰。
成功的果實固然甜美﹔其若無法予以保鮮時,則會很快地腐敗。柯林斯(Jim Collins)在其2001年著《Good to Great –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一書中就敘明一例;他說(註33):「新公司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後,真能在日後蛻變為卓越企業的卻寥寥無幾,主要原因是他們採取了錯誤的方式來因應成功和成長的壓力。創造力、想像力、勇於向未知的領域挑戰、有遠見、有熱誠,都是創業成功的原動力。但隨著公司成長,組織變得日益複雜,成功反而成為絆腳石——新進員工太多、新客戶太多、新訂單太多、新產品也太多,原本創業帶來了無窮的樂趣,現在卻愈理愈亂。規劃不足、缺乏會計、沒有制度、用人毫無節制等,都帶來衝突,無論顧客、現金流量、進度都開始一一出現問題。」該新創而早期成功的公司之諸多問題若持續惡化時,則其將迅速遠離成功而邁入衰敗。
類似上述的諸多實例印證了一個鐵則:「成功」雖是是最後來訪的客人,但終究會遠離的,如果主人不能長期做到「賓主盡歡」或使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的話。
再說,「成功的果實」距離每一個人或每一個組織都非常遙遠,並非可隨時隨意垂手而得,所以個人或組織成員必須秉持「專業之外更敬業、用心之餘更用力」的觀念,堅持「努力再努力、奮鬥再奮鬥」的作為,最後才能「創造並保持持續的成功果實」。
個人或組織如果想「創造並保持持續的成功果實」,那麼至少須先充分了解這三個關鍵問題:(一)競爭(competition)、(二)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CA)、與(三)競爭優勢管理(competitive advantage management; CAM)。其中,競爭優勢管理既是治癒失敗的良藥,也是確保成功的萬靈丹。
個人或組織若如嬰兒完全不通曉上述三個關鍵問題的關係,則永遠難以獲致長期與穩固的成功,也許會慘敗而從此一蹶不振。
以上摘錄自許詩玉博士《功成名就利厚優勢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