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榮博士為文說(註1):「管理是什麼?拋開概念,管理是“行”而不是“知”,我們無需搞清它的外延有廣,儘管在工作中體驗它的內涵就好了。」
忝為管理界的一員,對於文榮博士所謂:「管理是“行”而不是“知”」的說法,我殊難以茍同。
我認為:「管理首先須強調「求知」與「求行」,然後須求「知行合一」,最後須「求善」;唯有如此為之,某一組織(或機構)之管理才有可能永續達績奪標;否則,其隨著時間慢慢地過去,將會像流星倏然劃過夜空而驟逝在這個宇宙。」我以本文<豐田汽車公司在世界成功的秘訣>來論證「知行合一」的管理才可奉為圭臬或經典。
1983年,我在美國攻讀企業管理碩士(MBA)學位;行為科學課程教授特意提供美國某大汽車製造廠影片供學生觀賞、研討、與評論。該美國某大汽車製造廠也是奉行「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時間研究(time study)與動作研究(motion study)。
泰勒之「科學管理」是管理的一支,有其優異之處;可惜,其多被誤用來壓榨勞力與造福資方。美國「科學管理」的管理控制,早期不知天高地厚,一面倒地強調管理是“行”而不是“知”的作法:它就是約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所言(註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作法。
當然,資方的各種資源能夠被更有能率(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地使用,資本家當然樂開懷,但勞方就更苦不堪言。奉美國「科學管理」的名,該廠工人們工作皆單調,例如翻引擎車蓋的工人,站在生產線旁,管理人員只要他「執行」終日翻車蓋的工作(always just do it)。
在當時,我看其眼神百般無奈而欲哭不能,又其神態像有親人剛死去般的痛苦。其為基本生活費折腰,只知聽命管理人員而終日“執行”翻引擎車蓋;正如文榮博士所說:「管理是“行”而不是“知”……儘管在工作中體驗它的內涵就好了。」該廠工人們總覺得單調、無聊、與疲累等等;難道這些就是他們在工作中所期盼要體驗的內涵?該廠工人們根本「不知」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工作環境以及各種生產、營銷、與管理績效指標比他們好得太多了。
反觀豐田汽車公司不實施上述美國汽車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戰略與戰術;豐田使用「組群共知共行的合一戰略與戰術」。
豐田基層管理之組群工作的好處是工作豐富化、有趣化、知性化、與輪調化;因此,全體工作人員莫不士氣高昂、親愛精誠、精益求精、與協力共謀;其不僅能立即改進缺失,又能得到團體工作智慧與知識的真傳;其生產能率大增,但工安事件大減。
豐田組群工作的好處多至不能在此一一枚舉;總之,豐田汽車公司之管理既「求知」又「求行」,再求「知行合一」,最後「求善」。基層管理者也要工人知行合一,但一定不要反複叫工人「做就對了或快做快做」。基層管理者也要藉知行合一激發工人的責任感與榮譽心。責任與權利相當,足以使工人樂業盡能,始終不渝至其退休或離職為止。
至於管理求善,既可求善之善者,亦可求「善之類者」或者「非善之善者」。就軍隊而言,誠如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又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對世人而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就是善之善者。在個人或企業組織而言,美麗願景的實現就是善之善者;達績奪標就是善之善者,亦是「善之類者」、亦或者「非善之善者」。本文之旨在論證:管理在求善,就是使本文讀者知道如何藉本文之指點能儘速使個人或組織成名以及/或者致富。
豐田汽車公司這種「人本關懷之管理.管理之人性優化」的「管理求善」結果,不僅替其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創造利益,而且為這個組織締造聞名於世的「豐田汽車生產、營銷、與管理制度」。依據統計資料(註3),截至2003年3月為止,豐田公司的總僱員為65,551人,若加上其聯屬的公司僱員,則總數為264,096人;豐田汽車公司在日本是最大的企業,而在世界是第三大的企業。其餘大汽車廠的今日處境可以說是每下愈況或每況愈下。
豐田汽車公司自1935年開始經營管理;其之所以奠定往後成功的基礎,端賴「求知」與「求行」,然後求「知行合一」,最後「求善」所致的結果;若豐田汽車公司的管理是「行」而不是「知」,那麼它早就無法競爭生存在此波濤洶湧的「競爭之海」了。
大體言之,日本式之管理,雖愛金錢,但較充滿著「愛同胞之人情味」;美國式之管理,雖愛人類,但較洋溢著「愛金錢之銅臭味」。日本式之管理,雖不忘迅速行動,但較洋溢著「手腦並用之人性關懷」;美國式之管理,雖尚知手腦並用,但較充滿著「迅速行動之控制管理(control management)」。
若欲創造並保持多元的、強勁的、與持續的競爭優勢來長久達績奪標,則中國企業之管理,要師法美國大汽車廠式之管理、或師法豐田汽車廠式之管理、或獨自走出具有中國特色之管理,宜慎思、明辨、與篤行之。
為何我的行為科學課教授要提供美國某大汽車製造廠影片供學生觀賞、研討、與評論?其旨在讓學生知其然,亦知所以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是前車之鑑,以降低不明而行之風險。
中國企業之管理,一開始就物務必要「管理的思想正確,管理的作法正典」。若任一企業走錯這一步:認為「管理是“行”而不是“知”」,則其將步步錯到底;走在不歸路上,它將沒有歲月可以回頭,而且將在悔恨之中哀傷地送走夕陽!
豐田汽車公司在世界成功的秘訣,可以充分說明我的這個論證:「管理首先須強調「求知」與「求行」,然後須求「知行合一」,最後須「求善」;唯有如此為之,某一組織(或機構)之管理才有可能永續達績奪標;否則,其隨著時間慢慢地過去,將會像流星倏然劃過夜空而驟逝在這個宇宙。」
註1: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774541.aspx
註2: 《論語泰伯篇》中記載孔子所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對於老百姓,我們只能使喚他們依照我們所言所做的樣法跟著去做即可,我們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如此做的道理。」
註3: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B0%E7%94%B0%E6%B1%BD%E8%BD%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