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聖孫子最重視SAFOCA(the substance and form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簡稱為「競爭優勢」或「勢」。
孫子沒有將《孫子兵法》中八個有關「勢」的論述集中在「勢」之專篇中談論;他把「勢」分別在始計篇中談論一例、在兵勢篇中談論四例、在虛實篇中談論一例、並且在地形篇中談論二例。孫子論及「勢」的八個實例予以列舉並說明如下:
例一、在始計篇中,孫子曰:「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此即意指好的計謀,當謀求全體國人之利;所有官兵必須一致聽從好的計謀,戮力執行各種戰術,並且創造與保持多元的軍事競爭優勢;然後,以此多種的軍事競爭優勢,軍事指揮將領可以輔佐本國在外交方面的各種手段。
孫子所言「勢者」,就是指競爭優勢;孫子所稱「因利而制權也」,就是指那些可以用來征服敵軍的強而有力的權宜要素。那些可以用來征服敵軍的強而有力的權宜要素,就是指多元的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
例二、在兵勢篇中,孫子曰:「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此即意指競爭優勢的來源沒有超過奇和正兩大類,但是這兩大類非正規的與正規的操作的組合變化,透過作戰的綜合計畫的執行之後,使吾人有用也用不完的的競爭優勢。非正規的與正規的操作互相衍生轉化並產生交互作用,就像一個永不停止的迴圈;既然吾人難以辨識一個永不停止的迴圈的開端與終端,那又有誰能夠窮追猛逐地找到競爭優勢的所有可能的變化呢?
例三、在兵勢篇中,孫子曰:「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此即意指激奔流水的快速湍流所造成的力量竟然可將石塊飄浮於水面。為何它能做到那樣?這是因為有它快速湍流所造成的巨大力量。吾人稱此力量為水之勢。兇猛大鳥的強勁展翅頻繁所造成的力量竟然可將小鳥的骨或翼毀傷或折斷。為何它能做到那樣?這是因為有它搏擊氣流所造成的力量。吾人稱此力量為強勁、短促、又有節奏的氣之勢。所以,擅長于軍事爭戰的軍事指揮將領能率領部屬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就是戰之勢(或戰勢)。戰勢有險峻持續高壓的、節奏短促強勁的、或其他類似的性質。他所創造的和保持的戰勢既像張滿的強弩那樣的強勁有力道,又如扣發的板機那樣的鏗鏘有節奏。
例四、在兵勢篇中,孫子曰:「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此即意指雖然敵我雙方人馬陷在交錯雜遝纏鬥的情況之中,但是我軍有部隊編制的組織發展所以能保持連結而不會被搗亂。雖然敵我雙方人馬困在交戰渾沌爭鬥的情景之中,但是我軍有部隊作戰陣形的作業步驟以及有識別軍隊名號的旌旗所以能保持陣形完整而不會被打敗。我軍平常就整治得很有紀律,但我軍于必要時可以擺出虛假的亂象給敵軍看。我軍平常就訓練得很勇敢,但我軍必要時可以假裝很膽怯的狼狽象給敵軍看。我軍平常就訓練得很強悍,但我軍于必要時可以偽裝很衰弱的可憐樣貌給敵軍看。我軍從有整治的紀律到假裝亂象給敵軍看,這得靠適當部隊編制的組織發展以及層級人數的配置。我軍從有勇氣到偽裝膽怯給敵軍看,這得靠部隊創造並保持的競爭優勢。我軍從有強悍到假裝衰弱給敵軍看,這得靠部隊所展現的陣形。
所以,首先,擅長於攪動敵軍的我方軍事指揮將領時常會事先故意展現我方部隊的混亂、膽怯、與衰弱的外形給敵軍看看,而敵軍必然會信以為真而盲目地跟從我方的陷阱而掉入圈套。其次,他時常會給予敵軍有價值的東西,而敵軍必然會被引誘來獲取;或許,他時常會以有利的各種條件打動敵軍貪得無厭的心。最後他同時會另以機動的精銳部隊四面八方地埋伏以等待敵軍前來將他們降服。
例五、在兵勢篇中,孫子曰:「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此即意指善於作戰的軍事指揮將領始終孜孜不倦地創造並保持各種可致勝的競爭優勢,但不苛責部屬的各種條件。所以,軍事指揮將領能選擇適當的人來共同創造並保持各種可致勝的競爭優勢。這個負責共同創造競爭優勢的人應該就是英勇的戰士,而他們至死效忠不渝。他們於爭戰時就像轉動的木頭或石頭帶著雷霆萬鈞之力。木頭或石頭有其重要的特性:被安置於平地就靜止不動,被安置於危險的斜坡就自然移動,被修成方方正正且被安置於平地就停止不動,以及被修成圓滿圓渾就向前面低處滾動。所以,英勇戰士所創造的戰之勢,就好像從千刃的山上滾下圓石所造成的力之勢。所謂的戰之勢就是那樣沛然莫之能禦的競爭優勢。
例六、在虛實篇中,孫子曰:「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此即意指軍事爭戰的運作就像水流一樣按不同的情境為不同之改變。水流的形成總是回避高處而趨向低下的地方流過;同樣地,作戰的陣形必須回避敵軍堅實又充實的方面但攻擊空虛又薄弱的地方。水流因地勢高低不同而控制其不同流向及動能;同樣地,我軍作戰時必須因應不同敵人之虛實情況而為有利的壓制以獲得勝利。既然水流沒有經常固定不變的流形,我們的軍隊也不可以有經常固定不變的戰勢。凡是能臨機因應敵情的變化、創造戰勢、而且獲得勝利的軍事指揮將領可被尊稱為我國的軍神。
例七、在地形篇中,孫子曰:「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此即意指在遙遠的地形上,若敵軍與我軍的勢力相等時,雙方難以馬上互相挑戰,因為誰先出擊時誰就先處於不利的狀態。
例八、在地形篇中,孫子曰:「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此即意指敵我雙方都是勢均力敵;若我軍事指揮將領下令以一成的戰力攻擊有十成戰力的敵軍,最後我軍不敵而逃時,那麼吾人稱此情況為逃走。
由以上八例觀之,孫子最重視勢(競爭優勢、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但是古往今來很多人不察此「勢(SAFOCA)」,而只會像鸚鵡說說《孫子兵法》中所提及的幾句話而已,例如:兵者詭道也、兵聞拙速、兵貴勝、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奇正相生、致人而不致於人、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窮寇勿迫、君命有所不受、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以及將不可以慍而攻戰等等。
一談到「勢」,動物皆能知能行之;否則,其必走上顛沛流離或種族滅絕之路。古今中外,軍事爭戰或其他競爭,莫不重視其在其場域中的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the substance and form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SAFOCA),而且無一例外。
因人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人之勢」。因事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事之勢」。因時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時之勢」。因地域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地之勢」。因物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物之勢」。因數量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數之勢」。因品質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質之勢」。
個人或組織將其擁有之「人之勢」、「事之勢」、「時之勢」、「地之勢」、「物之勢」、「數之勢」、以及「質之勢」等等知行合一地整合之後所鑄成之勢皆為「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簡稱為「競爭優勢」或「勢」。
個人或組織的「勢」一定是從其自己的系統機制所產生。當無系統機制時,則無勢。詳言之,若沒有系統機制時,個人或組織的管理哲學、內在資源、外部資源、謀略、與戰術等等元素皆不能夠單獨產生「勢」。
在自身組織系統機制健全之下,個人或組織才能創造並維持多元、強勁、與持續的「勢」;其藉此勢才能達績奪標與實現願景。若自身組織系統機制不健全時,個人或組織的管理哲學、內在資源、外部資源、謀略、與戰術等等元素不能夠產生多元、強勁、與持續的「勢」。
勢至為重要且不可或缺。有勢則傲立于廣大人群之上並雄霸於天地之間;無勢即受制在獨夫操控之下且雌伏於海角一隅!有勢即一呼百諾、萬方來歸;無勢則一夫不敵、萬事不成。
當很多研究《孫子兵法》的人被深一層問到:在《孫子兵法》中,主理國務和軍事的人如何有組織地創造並維持己方的競爭優勢,又如何有系統地給敵方軍隊「去勢(去除競爭優勢)」,他們大都瞠目結舌,而不能有組織地、有系統地、且有效地回答這兩大問題,因為他們未能充分想透並熟諳《孫子兵法》思想重視SAFOCA的精髓。
若己方毫無競爭優勢或被敵方「去除競爭優勢」時,則己方何來謀攻篇內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己方又何來作戰篇內的「兵貴勝」?總而言之,個人或組織若沒有SAFOCA,則終將失去一切而不留一物,甚至債臺高築或債留子孫;古今中外的敗軍之將或亡國之君或毀業業主少有哀榮而遑論光榮。在任何興衰時刻或存亡之地,唯有SAFOCA能夠把邦國或您高舉!因此,萬事莫如「創造並維持SAFOCA」那麼樣的重要與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