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的大象」
在論述「競爭優勢管理」之前,作者必須要澄清甚麼才是真正的「管理」。事實上,「管理」本身就是一頭存在於人們心中或腦中的超級「大象」。
從瞎子摸象的故事中,吾人皆知:每個人皆各有其盲點;當此類盲點出現時,其可說是位「另類的盲人」。當盲人或「另類的盲人」採用自己的認知時,其就會自然而然地讓自己與他人陷入爭論不已的困境之中。例如美國詩人薩克斯(John Godfrey Saxe)在其<瞎子摸象(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寓言中說出其結論,而作者將這段話翻譯如下:(Schmaltz, 2003: 2):「於是這些印度盲人彼此長久大聲地爭論不休。每個盲人皆過份堅持己見而且互不退讓;雖然每個人在對的部分各自只說對一小部分,但是就整個物體的事件而言他們全都錯了!此故事的寓意是:我認為通常在理論辯論時,爭論者只會在完全不知對方的旨意之下互相謾駡,而且喋喋不休地瞎談他們每個人未曾親眼看過的一隻大象。」舒馬茲也說(注76):「盲人們無法從彼此的經驗中提出共同的說法。他們各不相同的參考架構與『無知地交相責駡』彼此的架構,造成彼此看法相左。」
西方的現代管理書籍出現下列各種有關「管理」的說法:
1. 管理就是率人成事。
2. 管理就是實行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3. 管理就是設計與保持一個良好的環境,而使人在群體中能夠高效率地達成既定目標 。
4. 明確地知道要別人去做些事,並且注意他們是否以最經濟的方法做得最好。
5. 管理就是由一個或更多的人來協調眾多的人活動,俾能收到個人單獨活動時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6. 管理就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
各派管理學說林立;每一派各有其論點。於是各色各樣的「管理的大象」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出現了。若干「管理說」胡謅;當吾人身曆其學說的情境時,所見所聞可以以作者的這首打油詩來說明這種感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受邀進門聽,理破如殘壁。」
舉世眾多管理的大象,哪頭為真?古今中外,最正典的管理的大象素描如下所示:
二、「管理的定義」:腦好體健的「管理的大象」的素描
關於管理的定義,作者簡單地說,「管理」就是個人或組織從一無所有、在無中生有、一直到富有不缺的整個規劃、執行、與監控等迴圈過程的觀念與作為。
作者再細一點地說,「管理」就是個人或組織從一無所有,在無中生有,並對其所涉及的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why)、與如何(how)等等的要素加以調合,一直到富有不缺的整個規劃、執行、與監控等迴圈過程的觀念與作為。
作者更詳細一點地說,「管理」就是個人或組織從一無所有,在無中生有,並對其所涉及的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與如何等等的要素加以調合,例如培育理念、利用資源、發展組織、建立制度、激勵人群、發揮強點、改進缺點、適應環境、抓住機會、避開威脅、制定謀略、匯整計畫、貫徹執行、利用厚生、研發創新、追求卓越、創造優勢、達績奪標、分享成果、重塑願景、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等等,一直到富有不缺的整個規劃、執行、與監控等迴圈過程的觀念與作為。
這個「管理的定義」已完整包含「管理的主體與客體」、「管理的哲學或觀念」、「管理的作為」、「管理的制度」、「管理的職能」、「管理的本質」、「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的範圍」等關鍵點;個人或組織若能將此諸關鍵專案妥當地知行合一,則其可避免「管理的失控」與「管理的死亡」。上述諸項皆予簡單說明如下。
三、「管理的主體與客體」
管理的主體就是指個人或組織。管理的客體就是管理的主體所涉及的物件。物件可再細分為諸多的層級。管理的主體所涉及的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與如何等等的要素可以作為管理的一級客體或一級物件。
培育理念、利用資源、發展組織、建立制度、激勵人群、發揮強點、改進缺點、適應環境、抓住機會、避開威脅、制定謀略、匯整計畫、貫徹執行、利用厚生、研發創新、追求卓越、創造優勢、達績奪標、分享成果、重塑願景、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等等可以作為管理的二級客體或二級物件。
四、「管理的哲學或觀念」
「哲學」就是信念、理念、思想、思維、觀念、觀點、意圖、以及意識等等形而上的(metaphysical)、自然的(natural)、道德的(moral)、與有用的價值觀、知識、與智慧等等。簡言之,「哲學」就是「道理」與「道德」的總稱。所有學門的最高境界表現就是哲學。
所謂的「管理哲學」就是:凡是有利於管理的哲學,而以管理的術語或涵意表現者,皆屬之。「管理哲學」主要強調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等管理方面的哲學,但從未排除其他學門的哲學。
個人或組織「管理哲學」的大重點有二:先獨善其身,然後兼善天下。「獨善其身」須講求己身的熱情、誠信、勤毅、樸慎、學以致用、聚精會神、以及利己益他等等素質。個人或組織不去思考要如何兼善天下,的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天真與自私。
「兼善天下」至少須將福祉普及至個人或組織的利益關係人(顧客、供應商、債權人、員工、投資人、以及/或者其他有關的個體(other related entities)。
管理哲學就是「道」,而「道」就是「理」。「培育管理哲學」是個人或組織於「開始」管理工作時最為貴重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因此,個人或組織必須以道開始,並且以道和人。
「管理哲學」主要探討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與如何等要素的最適或最佳組合。「管理哲學」透過管理作為的支配和導引力量會把個人或組織成員帶入現實行動的境界。
五、「管理的作為」
管理作為就是除了管理哲學之外的一切管理作風(如民主、獨裁)、管理方法(例如授權)、管理措施(如管理制度)、發展組織、以及達成各種交易等等。
六、「管理的制度」
各種管理各有其管理制度。企業管理制度包括其管理規則(含管理哲學與既定政策)、事務處理程式、作業步驟與流程、報表與單據、以及程式等等。
上列二級客體或二級物件中的「建立制度」可再細分為三級客體或三級物件;例如健全的企業管理制度可包括高階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會計管理制度(含財務會計制度、成本會計制度、稅務會計制度、以及管理會計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總務管理制度、採購管理制度、驗收管理制度、原物料倉儲管理制度、製造管理制度、品質管制制度、廠務管理制度、成品倉儲管理制度、行銷管理制度(含國際貿易管理制度)、研究發展管理制度、進口與出口管理制度、資訊管理制度、知識管理制度、內部稽核管理制度、以及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等等。
上列三級客體或三級物件中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可再細分為四級客體或四級物件;例如電腦資料處理系統內部控制管理制度可包括:(1)電子計算器處理之功能及職責劃分,(2)系統開發及程式修改控制,(3)編制電腦文書之控制,(4)程式及資料之存取控制,(5)資料輸出入之控制,(6)資料處理之控制,(7)檔案及設備之安全控制,(8)系統軟體之請購與維護控制,與(9)系統複原計劃之制度及測試程式等。
七、「管理的職能」
「管理的職能」就是規劃(plan)、執行(do)、與監控(see)上述的所有要素。規劃、執行、與監控是一個迴圈不已的三階段過程。
「規劃」系指綜合計畫,就是領導人與幹部率領組織成員,對未來某一特定期間所想像的、預計的、和理想的經營管理目標事項,秉持組織願景,依據管理哲學,盱衡外在環境的各項相關因素,掌握內在的各項可用資源,制定謀略,而彙編的各種相關的綜合計畫。綜合計畫包括願景宣言以及達成目標的使命宣言、承諾宣言、預算、各種競爭優勢的預計績效、執行的計畫(an implementation plan)、以及緊急應變計畫等。
「執行」系指是要實行綜合計畫以求是排非。換言之,在當下利用自己的智慧與體力把綜合計畫相關的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與如何等要素等皆予以處理到自己認為最佳的「自我實現」狀態,而非只是聽命行事或只依標準作業程式處理而已。組織成員于執行計畫活動及相關活動後,若大家沒有創造有意義、有價值、有貢獻的競爭優勢,則大家不但在建造空中樓閣,而且在浪費一切資源(包括生命、物力、財力、以及時間等等)。臺灣話說:「愛拚才會贏。」
「監控」系指透過衡量績效差異,個人或組織可以主動持續監督內部資源的不確定性與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是否被有效地管理控制住。組織若有重大不利的績效缺口,則要立即找出根源,以期根治。
八、「管理的本質」
「管理的本質」就是「無中生有」、「利用厚生」、與「追求卓越」。
所謂「無中生有」就是個人或組織成員從「一無所有」的狀態之中產生「富有不缺」的實境。「有」代表有遠景、有目標、有資源、有組織、有制度、有方略、有方法、有紀律、有效能(effectiveness)、有效率(efficiency)、有優勢、有績效、以及有榮譽等等。
所謂「利用厚生」就是個人或組織成員以經濟原則,使用各種管理的藝術與科學,利用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從而厚植生產力並創造利益關係人之福祉。所謂「經濟原則」就是以最小的犧牲、代價、或成本,獲取最大的能率(即效果與效率)、報酬、或利潤,而無浪費或不法之情事。
所謂「追求卓越」就是個人或組織成員須及時做對的事,而且把對的事做到卓越狀態。所謂「卓越狀態」就是臻於至善的狀態。凡是個人或組織若每每能夠尊重並追求卓越時,則必能做到頂級的精、准、快、好、奇、美、廉、安、以及爽的狀態。
九、「管理的目的」
「管理的目的」就是創造優勢、達績奪標、分享成果、重塑願景、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等等。
十、「管理的範圍」
「管理的範圍」含蓋面甚廣,而且應予妥當擴展。企業管理的範圍可包括高階管理、財務管理、會計管理、人事管理、總務管理、採購管理、驗收管理、原物料與成品之物流與倉儲管理、製造管理、品質管制、廠務管理、行銷管理、研究發展管理、進口與出口管理、資訊管理、知識管理、內部稽核管理、以及內部控制管理等等。
個人或組織成員莫不設法將「管理的範圍」妥當擴展到所有可能被施展的領域。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宗族管理、企業管理、非營利組織管理、軍事管理、科技管理、以及國家管理等等,皆需要「管理引擎」的大力牽引。
古今中外,個人或組織皆須植基於「技術」,而且走向「管理」;例一、個人實施自我管理,而逐漸成長;其于習得一技之長之後,成家立業,而陸續需要家庭管理、宗族管理、企業管理、或其他管理之事。例二、臺灣東元公司以製造馬達起家;它的高階管理當局早就高喊:「科技的東元、管理的東元」。
十一、「管理的失控」
若個人或組織對於其所涉及之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與如何等等的要素未給予適當地管理時,則其必失去「管理的控制(management control)」;最後,個人或組織非但無法進行自主管理,而且反遭其他個人或組織的控制或逼離競爭場域。
吾人尤須注意:上述「管理的物件」的相關元素應透過「管理機制或系統」並且彼此有效整合與緊密配合,才能產生「管理綜效」,但是「管理」千萬不可流於空洞的口號或徒具儀式與形式;否則,個人或組織的「管理失控」終究會招致失敗。
所謂管理的綜效(synergy,源自希臘文的syn與ergos)就是透過管理的統合而創造出價值與貢獻,而這種附加的價值與貢獻可以以效能與效率兩者予以分別表示。管理的綜效可以真實反應出整體的協作力量大於孤軍奮戰的棉薄之力;換言之,管理綜效的意思與結果的最簡單表示法就是1 + 1 > 2。若有1+1<2的現象就是負綜效(negative synergy)。負綜效足可證明「管理的失控」現象已浮現。
在管理上,若沒有自主(autonomy)、創新(innovation)、與實現(realization),即足以斲傷管理的效能與效率而遭致失控與落敗。
不諳管理,必嘗苦果。個人或組織的「管理失控」的故事多至不勝枚舉,但不在此贅述。
十二、「管理的死亡」
若個人或組織之「管理的觀念與作為」屢屢(一而再、再而三)無法達成上述「管理的目的」時,那麼這顯然表示此「管理的主體」未能對其所涉及的人、事、時、地、物、數、質、為何、與如何等等要素實施「真正的管理」,以致不能創造優勢,亦不能達績奪標,更不能分享成果、重塑願景、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等等。當「管理的失控」一直返回不了正軌且每況愈下時,其終將造成「管理的死亡」。
十三、結論
「管理主體」莫不想透過「管理哲學(觀念、信念)」、「管理職能」、與「管理制度」,極欲妥善處理其所涉及的「管理客體」以資彰顯「管理的本質」,極欲妥當擴展「管理的範圍」以資達到「管理的目的」,並極欲永續避免「管理的失控」與「管理的死亡」。這就是作者所謂之「真正的管理」。「真正的管理」不可偏離正道、不可以偏概全、亦不可抱殘守缺、更不可積非成是。「真正的管理」才堪稱為「管理的大象」。
「真正的管理」尚賴更嚴密完整的管理理論、更有能率的管理實務、以及更有組織系統的管理模型來完成事功。如此這般,其才可被稱為「真正的管理學說」。凡是浮光掠影的、膚淺無識的、或嘩眾取寵的管理說法,皆不足以被稱為「真正的管理學說」。
唯有「真正的管理學說」能夠有能率地協助個人或組織達成其「管理的目的」;同理,唯有「真正的管理邪說」能夠加速地導致個人或組織「管理的失控」與「管理的死亡」。(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