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們總是自大處著眼,且從細節著手,終能締造組織文化之奇葩。他們有所思慮雲為,亦有所不思慮雲為;作者稱之為「當」而已。「當」就是適當與允當的意思。「當」就是不做那些諸如「無成本效益」與「本末倒置」等等的事務或事物。
價值中國網創始人林永青先生于2009年12月14日在北京發出簡訊:「最近在與很多成功人士的訪談中,我一直問這樣的一個問題:“您認為中國文化中最值得弘揚的價值有哪些?”答案似乎總是不能令人滿意。看來這的確是一個難題,也許是一個“假問題”。我現在的結論是:在當今時代,應當不能孤立或狹隘地看待中國文化了。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結果。」誠然,林永青先生所言甚是,且可謂鞭辟入裏。
上述林永青先生所提是個大哉問的問題,少有人能回答;即使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答案總是不能令人滿意。成功人士們總是「不茍談文化建設,卻締造文化奇葩」,因為他們知道「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但不吃葡萄時反吐葡萄皮」的深層道理;例如,王永慶先生締造台塑文化、郭台銘先生締造鴻海文化。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之所以為舜,在於其能有效地解決核心問題而不做那些諸如「無成本效益」與「本末倒置」等等的事務或事物。
不談文化建設或文化改造,卻大者恒大、強者恒強。作者曾在多家世界級公司任職,但從未聽到各階層在討論文化;很多成功人士總是少談文化建設。作者曾到海外接受碩士與博士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但極少聽到師生在討論文化;很多成功組織總是少談文化改造。
文化固然重要,但若干專家或學者不宜開口閉口都大談文化建設,因為文化建設太龐大以致無法管理控制 (management controls)。有人以「文化」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嗎?沒有,因為題目大到無法管理控制。同樣,文化建設也是大到無法管理控制。
若干專家或學者宜於夜深人靜時深思「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反吐葡萄皮」這句話思慮雲為的深度(高度)、寬度、與長度以及其可被多方應用的程度。這句話確實不單是僅可出現在中國相聲裏的一句話,也不單是僅可出現在川厚著《大話三國》所描述的一個場景(注1):「司馬懿又看那些掃地的百姓,一些人在輕聲念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反吐葡萄皮,又有人說我媽媽就是你媽媽,我爸爸就是你爺爺。司馬懿覺得這些話很有深度,更是大驚,心想這些人肯定都是一些牛人,卻在這裏掃馬路,這小小西城,竟然藏龍臥虎,遂大驚,命令退兵。」
中華民族因歷史悠久的與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偉大;中華民族兒女應比其他民族的人民更能以智慧與才幹明智地處理有關文化的事務:
首先,專家、學者、管理者、與讀者等等須認清組織文化是組織文明進化的綜合結果,而不是組織文明進化的關鍵原因。
其次,專家、學者、與管理者等等千萬不可將組織文明進化的因果加以本末倒置;否則,當主其事者把馬車放在馬的前面時,馬無能為力。
最後,專家、學者、與管理者等等若要組織文化根深柢固,則須從事國計民生或組織機構事務的大處著眼與小處動手。一國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軍事、與科技等等,以及人民之食、衣、住、行、育、與樂等等,皆是國計民生的範疇。企業管理規則(含管理哲學與既定政策)、事務處理程式、作業步驟與流程、報表與單據、以及程式等等皆是組織機構的事務。
若要組織文化博大精深,則須將多元的生命種子放入上述國計民生或組織機構事務的組織體之內讓其發芽與茁壯;這樣,日積月累之後,文化奇葩才會出現;例如五千多年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
時至今日科技資訊的智慧型經濟社會,各種文化與次文化(sub-culture)皆須主動積極融合其他多元文化的養分以加速壯大穩固自體的文化。換言之,專家、學者、與管理者等等必須拿起苦工的精神,從大局著眼並自細節開始著手培養經營管理的理念、盱衡外在環境的各項相關因素、不斷地投入內在的各項可用資源、制定正確的計謀、研擬有效的戰術、在各自場域貫徹執行、創造多元強勁的競爭優勢、達績奪標、重塑美麗的願景、從而使組織文化更為根深柢固並燦爛輝煌。若其能夠如此有恆為之時,則優質之組織文化奇葩必然盛開而且久久流露著芬芳。 (完)
注1:http://www.eywedu.com/sanguo/52/mydoc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