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就是執著之力也;「勢」系指巨大的動能或是優越的差異。勢之出也必有源,而勢的來源諸多,故舉數例以供說明:
例一、因人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人之勢」。拳諺說(注60):「從來拳勢通兵法,不識兵書莫演拳。」棋諺說(注61):「佈局如佈陣,謀勢不謀天。」個人或組織若無執著之體力、心力、腦力、媚力、功力、或智力,則毫無「勢」可言。因此,無勢則雌伏在斗室之內,有勢就雄飛於天地之間。
例二、因事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事之勢」。如國事頹唐之勢、商場大趨勢。
例三、因時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時之勢」。如世界時勢。
例四、因地域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地之勢」。如地勢雄偉、空中優勢。
例五、因物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物之勢」。《劉子.思順篇》有記載:「山海爭水,水必歸海。非海求之,其勢順也。」山勢造成水勢,水流成海,而海流又成海勢。「山勢、水勢、與海勢」皆為「物之勢」。
例六、因數量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數之勢」。如巨款之勢。
例七、因品質的因素所造成之勢皆為「質之勢」。例如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諸多跨國企業在中國設置研究發展中心而致使原有狀態產生的質變之勢。
例八、因競爭所造成之勢皆為「競爭優勢」。「人之勢」、「事之勢」、「時之勢」、「地之勢」、「物之勢」、「數之勢」、「質之勢」、與「知行合一之謀與術」創造並維持「競爭優勢」;進而言之,這些勢創造並維持「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the substance and form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SAFOCA)」。競爭優勢既能令其利益關係人難以抗拒其吸引力,又能令其對手招架不住而退避三舍或倒地不起;因此,「競爭優勢」關係著個人或組織的成功或失敗。
競爭優勢有其諸多來源,但少有人能把它們說清楚。一談到競爭優勢的來源,全世界相關人士的認知便非常分岐而且混亂。雖然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孫子最重視勢(競爭優勢),但是古往今來很多人非但不精研競爭優勢的來源與競爭優勢的種類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反而隨意亂說瞎拼,以致誤人誤己。
事實上,競爭優勢的諸多來源系源自個人或組織所擁有各種資源:即內部的資源、外部的資源、以及整合的資源等。
人力、物力、財力、情報、以及時間等等皆為個人或組織有用的資源。資源的優點包括人員優點(people advantage)、實物優點(physical material advantage)、財務優點(financial advantage)、情報優點(information advantage)、時機優點(time-compressed advantage)、地域優點( regional advantage)、管理優點(management advantage)、協作優點(collaborative advantage)、複雜性優點(complexity advantage)、以及知識優點(knowledge advantage)等等。
資源(人、事、時、地、物、數、與質)各有其優點(advantages)與缺點(disadvantages),或者各有其強點(strengths)與弱點(weaknesses)。
世人長久以來對競爭優勢沒有深入研究與瞭解,所以個人或組織一旦擁有某一資源的優點,在未經經營管理的系統運作成競爭優勢的種類之前,就隨心所欲稱其有競爭優勢,這顯然是重大錯誤的觀念和作為。再次強調:資源的優點尚非競爭優勢或競爭優勢的種類(types of CA),充其量只是競爭優勢的來源(sources of CA)而已。
競爭優勢的來源對競爭優勢是否成立至為重要,所以作者將于本書另辟「創造競爭優勢」專章中詳細立論解說,以釐正若干人士之謬誤。
個人或組織的競爭優勢的來源攸關著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容於下文予以解析。(完)
注60:徐立新2004:326
注61:徐立新2004:326
徐立新(2004),《獲勝的藝術:孫子兵法的智慧與謀略》,臺北市:宜高文化事業有限公司。